讲述人:张立君(校友)
1981年2月12日,中共吉林省委工交政治部通知,经省委研究决定:任命徐志谦为党委书记,免去副院长职务;任命王雒文为院长;调高翔任副院长,于3月12日来院就职。
1981年3月,院党委对复院两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奋斗,在专业建设上,已恢复和创办起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材料科学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工业管理工程、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工程、工程数学等8个专业,还创办了一个二年制的工业管理专科班,在校本、专科学生已达1116人。在组织建设上,已建立起27个教研室,不断加强了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业务建设。在教学管理上,反复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强了教材建设,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已达10余种。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到第一线,在已开出的345门课程中,讲师以上任课的占70%。在改善教学和教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上,两年中,自己动手,改造和新建了29个实验室,修复了体育场地,较好地解决了教职工通勤班车、饮水和热饭等生活急需,为建立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还突出抓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授课评议制度,实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奖励办法,开办教师的提高班,还调整和加强了实验人员队伍等。经过两年的恢复,已初步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学、行政以及后勤管理工作,基本达到有秩序地正常开展。
1981年3月,吉林省科技干部局决定:在吉林工学院进行教学管理干部职称评定试点工作。
1981年5月21日,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题讨论教职工子女就学问题。自1978年学院恢复起,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一部分教职工陆续迁回学院新建的家属宿舍,很多教职工子女每天乘车去吉林工业大学子弟小学校上学,不仅增加了学院班车的压力,职工子女也感到十分不便,很不安全,学生家长迫切希望学院把“文革”中停办的子弟小学尽快恢复起来,解决教职工子女就近上学问题。学院研究决定,并报请长春市朝阳区政府批准,恢复了吉林工学院子弟小学校。小学恢复后,暂设一、二、三年级(四、五年级留吉林工业大学子弟校到毕业为止),规模定为100人,从1981年9月新学年开学时正式复校招生。学院子弟小学校经过7年来的发展,到1988年已设一至六年级6个班,在校生202人,已毕业四届毕业生200人。教师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已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
1981年6月10日,学院决定对学生的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初步改革。学院决定:对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试行奖学金制度。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奖励20元,“三好学生标兵”奖励30元,“三好学生”兼“优秀学生干部”奖励40元,“三好学生标兵”兼“优秀学生干部”奖励50元。在9月23日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17名学生分别授予了“三好学生标兵”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并按上述规定给予奖励。
学院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验课的质量,决定对实验人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未经过中专以上专业训练的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数学、物理、普通化学等基础理论课和电工学、机械制图、工业电子学等技术基础课程。培训班于1981年4月开课,到1982年6月末结束,有29人经考试合格,发给了相当于中专程度的结业证书。
1981年9月5日,中共吉林省委工交政治部通知,省委批准:刘云旭任副院长。
1981年9月26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为省委工交政治部正式开办在职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班,学制二年,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县级以上负责人,或相当于这一级的中青年后备干部。经过两年培养,使学员能够系统掌握高等工科院校管理工程专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分析与解决工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企业管理人才。1981年起,每年招生50人。
1981年11月26日,学院召开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教学经验交流会。会上,普化、物理、物化、力学、材料等5个实验室介绍了自力更生恢复实验室,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经验。教务处总结了三年来克服房舍、资金、设备等不足,千方百计搞好实验室的恢复与建设,保证了实验课正常进行。至此,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基础课、部分技术基础课和少数专业课实验室已建立起来,能开出实验题目268个,占教学大纲应开题目的73.2%。在加强实验课教学管理上,制订了《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课成绩评定办法》和《设备损坏赔偿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实验课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