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株瑞(校友)
1982年1月1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院被列为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学院于3月12日组成了八二届毕业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院长王雒文任主席,副院长樊万清、刘云旭为副主席。八二届5个专业的318名毕业生,首次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有299人。
1982年3月25日,学院印发了《吉林工学院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关于升留级的暂行规定》《监考人员注意事项》《维护教学秩序》等文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加严格要求,加强了考试纪律和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1982年7月,吉林省计委、教育厅指出:“根据需要与可能,要逐步、慎重地发展短线专业”。经学院研究决定,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从1982年开始,增设纺织工程专业,隶属于化工系。
1982年8月23日,学院邀请日本关西大学教授高濑孝夫来院做为期两周的讲学活动。讲学内容是金属材料表面热处理理论与技术。学院邀请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和部分厂矿企业的200多名科技人员来院听讲。这是复院三年来,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1982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79级、80级、81级3个年级的500多名学生,分赴吉林、延边、通化、辽源、白城和浑江等6个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广大师生亲自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以后,城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所发生的喜人变化,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加强同劳动人民之间的思想感情,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加强厂校之间的技术协作,广泛实行横向联合,充分发挥高校在支援地方工业企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作用,1982年10月,学院派管理工程系主任潘海珍副教授等,参加吉林省经委组织的工作组,赴四平联合化工厂指导企业改造。11月,由副院长刘云旭率领有关专业教师一行13人,参加四平市首届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会上签订了10份技术协作合同和6份意向书。12月,学院又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38人组成的科技代表团,应邀赴四平市的一些工厂,洽谈进行全面技术合作事宜。通过这些技术协作活动,使学院与地方企业之间进行横向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开辟了宽阔的渠道。
1982年11月27日,经教育部高教二司批准,学院从1982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名。根据教育部的批复,学院建立了研究生管理机构,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招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2名,由卢光熙副教授、刘云旭副教授分别任导师;招收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研究生1名,由江泽欣副教授任导师。这是学院自建院以来,首次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2年12月7日,学院成立了科技咨询服务公司。它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挖掘学院内部潜力,帮助企业搞好技术规划;研制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为企业整顿献计献策等。围绕这些内容,广泛开展了技术咨询、协作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