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葛欣(校友)

198317日,院党委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立了德育教研室,隶属于院党委。学生的德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还进一步调整了学生工作部职责范围,将招生、学籍管理和学生证件发放等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责,划归教务处,使学生工作部集中抓好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开辟多种形式办学渠道,抓好成人教育,学院从1982年开始试办夜大学。试办初期,设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学制五年,招收在职职工44人。198324日,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部和夜大学的通知》,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夜大学(本科)。根据教育部的批复,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扩大了招生规模,严格了录取条件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同年,招收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28人、纺织工程专业20人、企业管理专业30人、科技日语专业17人,总计95人。到1988年,夜大学已培养出各类专业毕业生328人,在校生人数达216人。

198324日,学院公布了《学生食堂试行定额管理经济责任制》,这是学院多年来对伙食管理工作所进行的较大改革。实行定额管理经济责任制,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炊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责、权、利相结合,按照提高劳动效率和销售额,实行浮动工资和支付奖金。通过这项改革,克服了过去那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弊端,改善了伙食管理工作。改革后,在提高饭菜质量、降低伙食成本的情况下,减少了炊事人员44%,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使炊管人员和就餐人员都比较满意,伙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19833月,学院录取第二期研究生工作结束。当年,除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继续招生外,又扩大在化学工程专业招收研究生,由彭承麟、刘子祥副教授任导师。

1983415日,学院制订了《关于试行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的若干规定》,对现行的人民助学金制度又做了进一步改革。这次改革助学金,实行以助为主、奖励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和德智体三个方面的表现,评定出带有奖学金性质的助学金,较好地体现出优则奖、困则助、劣则惩的原则。经过这次改革,既照顾到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又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表现;既资助了生活,又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进一步克服了过去那种只按家庭经济收入评定助学金和在助学金使用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

1983420日,经上级批准,吉林工学院劳动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宗旨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广开生产、就业、就学的门路。公司成立后,与总务处脱钩,实行独立经营。421日,学院召开了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大会,宣读了上级的批文和劳动服务公司的《章程》。劳动服务公司经过几年的调整与发展,到1988年末,职工人数已达139人,设有维修队、钣金厂、商店、饭店、汽车修理、印刷厂和豆腐房等企业,年创利润75000元。

19835月,学院对现行的组织机构做了调整。根据专业设置的变化,将化学工程系改称为轻化工程系;马列主义教研室提格为系一级机构,下设的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辩证法4个教研组改称为教研室。

1983527日,长春市1983年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院田径运动场举行,会期两天。长春市15所大专院校参加了这次田径运动会,院长王雒文代表大会主席团致开幕词。学院田径代表队在这次田径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取得了总分第六名的较好成绩。这是学院首次承担全市性大型体育活动的任务,并受到了普遍好评,这对推动学院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妥善解决教职工子女就学问题,1983年暑假前,学院与朝阳区教育局签订协议书,学院以经济资助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为条件,确保学院教职工子女小学毕业后进入四十五中学习(该校教学质量好、升学率较高),从而解除了部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198374日,学院邀请美国阳伯翰大学美籍华人陈学信教授来院讲学,讲授内容是组织与管理工作。学院各部门的负责人、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有关人员听了讲座。日本东京热处理株式会社研究员竹内荣一博士,应邀于同年922日至107日,来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摩擦磨损技术专题讲座。参加这次讲座的除学院有关专业教师外,还邀请了全国部分兄弟院校、厂矿和科研单位的300多名科技人员。这次讲学,是复院以来又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

198379日,接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吉林工学院副院长樊万清,调东北师范大学任党委副书记。

19839月,组建了农工民主党吉林工学院领导小组。1984117日,经农工民主党长春市委同意,农工民主党吉林工学院支部正式建立。

19831024日,院党委组织全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传达、学习了中央和中共吉林省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并对加强学院各级班子建设,逐步实现干部队伍“四化”问题做出重要决定。

19831223日,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通知,省委决定:李鸣岐任党委书记;刘云旭任院长;汤耀衢、尚正明任副院长。免去徐志谦党委书记职务,任顾问;免去王雒文院长职务;副院长高翔离休。

学院新的领导班子就任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吉林省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对全院各部门各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做了部分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后,学院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向实现干部队伍“四化”迈进了一大步。

学院从1978年下半年复院到1983年末,在这五年的恢复过程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指引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恢复工作得到了很快进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到1983年底,从复院初期的5个专业发展到9个专业;学院规模从1978年的320人增加到1387人;开展了多种形式多层次办学,招收了委托生230人、专科生354人,还开办了夜大学,并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五年中,各专业已培养出本科毕业生721人。教职工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全院教职工总人数已达980多人,比复院初期增加1倍多,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政治、业务素质都有所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五年中,新购入两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15台件。在教学管理上,基本建立起一整套行政管理和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改善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上,5年中,新建教学用房和教职工家属宿舍22700多平方米,大大缓和了房舍不足的矛盾,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学院的恢复工作任务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发展、提高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