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付晓琳(校友)

1988116日至21日,学院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院长刘云旭作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的讲话。

1988322日,全国政协委员、院长刘云旭教授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刘云旭向全院传达了会议精神,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意见。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省科委下发了《关于选派科技人员任副县()长的通知》。省政府下达学院1名选派任务,但在几个县政府要求下,学院按规定条件选派了3名科技人员,从1988年年初开始,陆续到汪清、乾安、伊通3个县任科技副县长。

1988329日,长春市科委同意,学院成立“吉林工学院高技术产品开发公司”。公司是技、工、贸相结合的经济实体,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轻化工、纺织、材料、计算机软硬件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试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业务。

经吉林省科干局同意,于1988430日,学院又有27名专业技术人员获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根据这次职称改革的规定,学院从1988年起,普遍实行职称聘任制。5月,院长刘云旭签发了109名高级职称聘任书,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2人、高级实验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高级会计师和高级工程师各1人。实行职称聘任制,改变了过去职称和职务脱节的现象。

中共长春市委高教部于198863日召开长春市高教系统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院党委再次被评为长春市高教系统先进党委;数学教研室、图书馆党支部被评为长春市高教系统先进党支部;刘云旭等5人被评为长春市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总方针,使学院的教育工作主动适应吉林省地方工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学院内部潜力,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经吉林省教委批准,学院从1988年暑期起,在四平、辽源、大安、龙井、通化等5个市、县,开办5个校外教学部、6个教学班,招收新生205人。为了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使校外教学部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正规,学院于122日召开了校外教学工作会议,吉林省教委高教处负责人和大安市副市长等参加了会议,共同总结了半年来校外办学工作,相互交流了经验,进一步沟通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研究落实了校外办学中的若干具体措施,补充和修订了校外办学的有关规章制度。

轻化工程系副教授杨志范、王淑芝研制的“塑性石英瓦”科研成果,于105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发明展鉴会荣获铜牌奖。

19881111日,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苗春芳任纪委书记。

吉林省副省长高严,省计经委副主任张彬等一行5人,于19881114日来院视察工作,参观了学生宿舍和食堂,对学院的后勤服务工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在吉林省、长春市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主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共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于19881210日,召开了由吉林工学院、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公安专科学校、长春建筑专科学校、东北水利电力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学校等7所院校组成的协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委员会是在自愿、自立、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校际之间的联合协作,依靠集团力量参加竞争,变各自的小优势为集体优势,举各家之长为众家所长,增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委员会下设教务、科研、图书资料、后勤、实习实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计财等7个协作小组和成人教育工作组。

1988年,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教学工作上,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总体优化,重新制订了88级的教学计划,开出了教学计划中所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较好地组织了实践教学环节;按国家统一部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进行了评估;试行了本专科升降浮动制、本专科生攻读辅修专业和大教室流动等办法。教师编写和出版各类教材10余种,自编讲义达50余万字。

在科研工作上,加强了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出版了《研究生手册》,制订了《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规定》《科研管理办法》《科研成果鉴定办法》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级学术会议的规定》等管理制度。为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学院成立了高技术产品开发公司、科技开发实业公司,筹建了化工、纺织等中试基地。一年来,还先后参加了吉林材料试验机集团和吉林轴承工业集团,并与吉林省(香港)振兴集团公司组成了横向联合体,共争取纵横向科研课题22项,总经费达100余万元,完成科研成果12项。邀请国外专家讲学2次,招收研究生10人。

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8687级学生实行了思想品德评分、评等和鉴定的方法,加强了德育课的考核;对88届毕业生的毕业分配试行择优分配的新办法,实行了毕业分配的“四公开”(即方针公开、政策公开、在校四年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公开、毕业分配方案公开),增强了毕业分配的透明度。修订了《吉林工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开展了校规校纪教育和“学容风纪先进系”“食堂就餐秩序管理先进系”“早操先进系”“寝室内务卫生先进系”“队列会操先进系”的五面红旗评比竞赛活动。通过军民共建和军训活动,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一年内,学生与老山前线战士相互来往信件达1000余封。

在后勤管理和基建工作方面,完成了图书馆10500平方米基础工程和3600平方米实习工厂机加车间工程的施工任务;新建的浴池(含招待所)完工交付使用;新安装的数字式程控交换机投入使用,解决了学院教学、科研和群众生活中几个重大问题,为学院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吉林工学院自197810月复院至1988年末的十年时间里,已成为吉林省培养工业建设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