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尹菲(校友)
1989年,院党委和学院的工作要点中都明确提出:在新的一年,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主动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学院在恢复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全面了解吉林省工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了《吉林工学院(1990~1995)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把为吉林省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实用工科人才,放在学院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把学院办成适应社会需要,能力较强,有鲜明的地方工业经济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相结合,办学效益达到国内同类高等院校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工程技术大学,使学院成为吉林省经济建设人才教育培养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中心。据此,“八五”期间,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和本省需要,改造好原有专业,扩大专业面,增设急需的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学院与社会之间、省内各院校之间的紧密联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努力办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发展能源工程、石油炼制、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服装工程等新专业。此外,在办好现有校外办学部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在本市创办几所分院。
按上述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校本部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培养专科生、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夜大生和函授生为辅每年招生1250—1500人;分院和校外办学部以培养专科生为主,根据需要,培养少量的中专生和高级技工,每年招生300人。到1995年,学院规模(在校生人数)可达到7000人(校本部5000人,分院和校外办学部2000人)。届时,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布局合理、层次广泛、办学效益好、培养全方位的社会主义工程技术人才大学。条件成熟时,学院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大学”或“吉林理工大学”。
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同国外高校建立友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应加拿大高等学校联合会(简称AUCC)的邀请,院长刘云旭等人于1989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等3所高校进行考察访问。访问期间,商讨了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简称CADA)的中加大学合作项目。经过双方洽谈,签订了合作研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及应用项目的协议。1989年2月,应院长刘云旭的邀请,以苏联哈萨克斯坦国民教育部副部长别克姆芭耶娃为团长的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代表团一行6人,来学院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在此期间,双方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书,并就化工、机械等领域的科研协作问题,达成了意向性的协议。同年10月,学院组成了以程士瑛副院长为团长,包括吉林省计经委、省教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吉林工学院代表团一行5人,赴苏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进行为期12天的回访。双方正式签订了有关化工、机械方面的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及人员交流协议书。由于学院承担了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培养任务,学院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我国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检阅复院以来教学成果,于1988年12月至于1989年4月,开展首次教学成果评选工作,评出优秀教学成果14项(集体成果6项、个人成果8项),其中5项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郭余年副教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89年4月19日,学院召开了以科技教育为宗旨,以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为主线的吉林工学院第二届大学生科技艺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艺术比赛,将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把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生活化,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在艺术节期间,收到科技论文和小发明20余件,有500多人参加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APSIC设计大赛和英语口语杯等比赛活动,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主题,收到较好的效果。共青团吉林省委和长春市委负责同志参加了艺术节开幕式。
1989年4月,吉林省教委决定: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本着平等互利、取长补短的原则,在国家下达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内,对等交换培养大学生30人,吉林工学院承担工业管理工程专业2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1人、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2人的培养任务。
1989年4月26日,国家教委专职委员、计划基建司司长朱玉礼等一行3人,在省教委副主任杨长喜的陪同下,来学院视察。
1989年春夏之交,学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人民日报》社论和领导讲话精神,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在全院师生员工中,通过学习文件、专题报告、组织座谈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稳定了安定团结的大局,保证了干部班和毕业班一直坚持上课和进行毕业设计;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如期进行,基本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受到中共吉林省委和长春市委的表扬。
1989年7月13日,吉林省副省长王云坤等一行,来学院现场办公。院领导全面汇报了学院情况和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根据学院“八五”发展规划,为更好地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学院要扩大规模。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校园面积小,教室不足,希望省里在近几年内,帮助解决教学大楼接层、修建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改造锅炉房集中供热和新建1栋家属宿舍等几个主要问题。省领导对学院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原则同意学院提出的要求。并指出:学院要利用科研的新技术、新产品同效益差的工厂联合办厂,搞好厂校技术协作,扶持亏损企业。并表示:省里要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改善工学院的办学条件,努力把工学院办好。省领导来院现场办公,不仅解决了几个重大问题,对学院加快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和鼓舞。
为了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搞好厂校技术协作,促进吉林省轴承工业发展,1989年8月22日,吉林省轴承工业集团在公主岭市成立。集团由7个轴承生产制造单位、1个科研单位、1个经营性公司和1所高校组成。学院参加了这个集团,承担测试中心任务。院长刘云旭任集团顾问。
根据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推动联合办学和技术协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89年10月2日,吉林工学院与长春地质学院签订了《长春地质学院与吉林工学院校际合作协议书》。通过联合办学和科技协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师资、设备条件,取长补短,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根据两校联合办学的协议,吉林工学院前扶教学部于1989年9月9日在扶余市正式成立。首批招收石油化工、化学工程两个专业70名新生。1989年12月15日,经吉林省教委批准,学院又与吉林省交通厅实行联合办学,在省交通职工大学设立校外办学部。办学部设工程机械(筑机)、公路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大专班,学制为3年,定于1990年暑期招生,每个专业招收35人。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为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于1989年11月,召开了课程建设会议,提出《吉林工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吉林工学院课程建设验收评比方案》两个重要文件。《意见》中提出:到1990年末,要使20%的重点课程达到一类课(优秀课)标准;力争3年内,使80%重点课达到一类课和二类课(良好课)标准,一类课占40%,消灭不合格课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案》还制订了一些鼓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评选先进、评职称、评优秀教学成果奖和评奖励工资紧密结合,激励广大教师搞好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以便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经上级批准,从1989年开始,在87级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应用、工业管理工程等3个专业,实行攻读辅修专业试点工作。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从1989年开始,学院实行按机械工程类、材料工程类、计算机及电子类、自动化及电气类、管理工程类、化学工程类、纺织工程类等七大类招生新办法,这是招生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大大地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克服了过去按产品或工作性质划分专业,分类过细、口径过窄的缺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知识面广、一专多能、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面对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的出现,人才需求由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的新形势,较好地解决了对四年后人才需求难以预测的困难,使培养计划与社会需要接近一致,提高了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还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1989年暑期,组织2000多名师生,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特点,本着就地就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实践、学习、服务、成才为宗旨,以爱党、爱国、奋斗、成才为主题,以科技服务和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组成了31个小分队,分赴长春、吉林、辽源、洮南、辉南、舒兰、榆树和辽宁省鞍山等市、县的30多家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咨询、革新攻关、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1000余份,为厂家绘图1200余张,完成5项科研项目,走访先进人物和校友1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