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赵晗宇(校友)

195835日,学校提出勤工俭学后,同学们纷纷响应,不少班级自发组织了理发、拆洗和缝补小组,有的班级还主动到工厂去干活。到520日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形成了高潮。勤工俭学的方法、门路虽然很多,但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本校工厂实习和每学期担负一周服务性的劳动这两种基本方法,并纳入教学计划。

19583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指示》。311日至24日,学校开展了“双反”(反浪费、反保守),“三勤”(勤俭办学、勤俭生产、勤工俭学)和“打五气”(官气、阔气、骄气、娇气、暮气)的群众运动,动员群众揭发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落后保守和“五气”现象。

在“双反”过程中,学校开展了红专大辩论。在学校主要领导已作过初步检查基础上,4月初又作了一次以办学思想、阶级路线和领导作风为中心的检查,向群众交底说心里话。同时引导群众,主要是教师,以红专为中心,结合学校工作联系“三风”,自查自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双反”运动很快就引向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53日至25日,又开展了自觉革命,向党交心运动。

1958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毛泽东同志发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大会以后,学校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高潮,开展了以破除“旧教育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革命、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

623日至723日,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全校开展了一个群众性的思想工作大检查,再次掀起大鸣大放、大整大改的高潮,讨论制订各学科、科室规划,并订出个人的红专规划。

长春汽车制造学校从19524月成立到19588月,仅仅6年多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所具有较高水平、相当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中级技术干部1641人,另有三年制干训班170人。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有许多毕业生早已成为专家和领导干部,全国劳动模范、爆破成型专家、原大连造船厂爆破成型研究所所长陈火金,原一汽党委书记李玉堂就是其中的姣姣者。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教师。由于学校的发展,教学仪器设备和实习厂条件不断充实和改善。所有这些,都为学校升级为高等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史扩展:长春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立

19584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的意见》。根据中央规定,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将原中央领导的229所高等学校中的187所和大部分中等技术学校,先后下放归地方领导。72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交接工作的通知。8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根据中央意见精神,一机部决定,将该部所属的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和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下放归长春市领导。长春市为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又决定将两校合并成立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并成立了由长春汽车制造学校校长牟政、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副校长黄凯任正副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

19588月,长春汽车制造学校与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合并,正式成立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隶属于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机械工业局。

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技工学校。而长春汽车技工学校是由长春机器技工学校和长春汽车技工学校合并而成。

长春机器技工学校的前身是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技工学校,创建于1950年。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技工学校于19509月开始筹建,校址在伪皇宫,校长是魏良田。1950年末招收第一期学生,分车、钳两个工种,1951115日正式开学。当时条件很差,仅有七八名教师,没有什么设备。直到第一期学生实习的前夕——1951年六七月份才从沈阳购进20台车床。第一期学生1952815日毕业,毕业生203人。195210月,学校改名为长春机械工业技工学校,当时的校长是马施普。招收的第三期学生于19547月毕业,464名毕业生全部分配到一汽。1952年末,学校改名为长春机械技工学校。1953112日,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通知:“根据一机部的要求,为加强现有部属各学校的领导,决定按各校专业性质分别归各专业局领导,各校的行政、经费、基建等事项,直接向局请示处理。各大行政区的中央专业局对本区各校的经常工作,负有检查督促之责。”“原我局之长春机械技工学校现属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1953930日学校接到一机部汽车局通知:长春机器技工学校由一机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划归我局领导。与此同时,一机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从长春机器技工学校抽调骨干40多人,由校长马施普率领去哈尔滨,筹办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技工学校。1118日,汽车局又通知:将本局所属长春机器技工学校合并于长春汽车技工学校,统称长春汽车技工学校。1225日,汽车局通知:决定长春汽车技工学校委托第一汽车制造厂全权负责代管。当时副校长是杜余庆、于华、张永会。

1953年一汽建厂时,就决定成立长春汽车技工学校,为此成立了建校筹备组。同年9月,原一机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所属长春机器技工学校划归汽车局领导。11月两校合并,校名仍为长春汽车技工学校。19544月,该校迁到宽平大路,现长春工业大学校址,与长春机器制造学校共用校舍。

19531954学年下学期,长春汽车技工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和实习计划,进行了17种教材的编写和编辑工作,初步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19541955学年上学期,学校基本上贯彻了教学大纲,初步提高了实习质量,部颁12种大纲,学校参加修订或去部讨论的有10种。在实习中,改变了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习教师与工艺学老师集体备课,提高了实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教师的操作技术水平,教学质量,特别是实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54922日,一汽通知:万训、张永会、黄凯为第一、二、三副校长。19554月,劳动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提出了技工学校积极贯彻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方针,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文化技术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到生产岗位后能较好地独立操作。学校认真贯彻会议决议和苏联专家建议,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全面实行了实习教师领班制,取消了班主任制。1956年以前,学校全部招收高小毕业生,他们努力学习,热爱专业,热爱劳动,要求进步,接受教育。1956年上半年,由于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二年制学生下厂实习后,19563月招收了450名初中毕业生办短训班。这批学生中少部分人不够热爱专业,经教育,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习情绪基本稳定,但在《人民日报》发表“动员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学校”的社论后,又有很大波动。通过做工作,到下厂实习时已稳定。这批学生于19569月提前毕业。19551956学年下学期,学校系统学习苏联“生产实习教学法”。19569月,招收的第七期学生全部是高小毕业生。19561957学年上学期,学校产品实习已占实习工件98%,第五期学生达4级以上技术工人者已占97%以上。

1956年,一机部为了提高部属工人技术学校的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在沈阳新建一所工人技术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工人技术学校师资。该校由长春汽车技工学校等校帮助筹建。根据上述精神,1956年二三月,由长春汽车技工学校抽调骨干40多人,由副校长万训、张永会率领去沈阳,筹办沈阳工人技术师范学校和沈阳第一工人技术学校(当时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19564月,长春汽车技工学校行政部门、党政工作与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合并,9月份又分开。

19566月,学校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同年9月成立党总支,11月,中共长春市委文教部批准张平为党总支书记。

19575月,一机部汽车局任命蒋建荣为副校长。

195826日,一机部汽车局改组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为试制厂,划归汽车研究所领导。423日,汽车局又下文:保留学校。汽车局认为在能满足汽车研究所工作需要的条件下,长春第一工人技工学校还可以继续办。因此,汽车局重新决定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缩小规模,继续办,人员、设备和房舍等的分配,原则上应尽量满足汽车研究所的要求。1958724日,一机部汽车局通知:将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移交给吉林省重工业厅管理。当时学校的副校长是黄凯、蒋建荣。

19589月,合并后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技工部招收第八期学生,全是初中毕业生,分车、钳、铣、刨、磨、铸造、锻压和热处理8个工种,于19607月毕业,毕业生367人。

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从19509月成立到19588月与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合并成立长春工业专科学校时,已成为一机部重点技工学校,拥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一个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直到19608月,第八届毕业生从长春工业专科学校毕业为止,该校前后共培养八届普通班和一届短训班,向国家输送3683人,另有短训班450人,包括车、钳、铣、刨、磨、铸造、锻压、热处理和电修9个工种。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大多数人早已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其中不少人担任县团级以上企业的厂长、总工程师,也有的人已成为大学教师。后来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和“文革”前的吉林工学院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不受益于长春第一工人技术学校的实习工厂。

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建立后设有三个部:

专科部: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设内燃机制造、锻压、铸造、冶炼、机械制造、金属热处理和电机制造等7个专业。

中专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设汽车制造、金属热处理、工具制造和机械制造等4个专业。

技工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设车、钳、铣、刨、磨、锻压、铸造和热处理等8个工种。

新成立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648平方米,有一座拥有工人366人,设备200多台的实习工厂。全校有教职工825人,其中教师127人,干部133人,工人566人。全校有学生2478人,其中大专部621人、中专部1448人、技工部409人。

校史扩展: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试验

长春工业专科学校成立之时,正逢教育大革命的高潮之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同时进行了教育大革命。在国内出现的所谓“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局面影响下,新成立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不论是领导还是广大师生,群情激奋,一心想把教育大革命推向高潮。

1957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确保达到培养目标,还不清楚。毛泽东主席在1958912日视察武汉大学时说:“学生自觉地要求半工半读,这是好事情,是学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对这种要求可以批准。”9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工作指示中指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学校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了这些指示,认为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必须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半工半读制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就是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产生的。

为实行半工半读,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大幅度增加了政治课与劳动课的时数,政治课采取鸣放辩论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六门专业课的总时数为700学时,社会主义教育课一门就有260学时,仅少于数学时数,生产劳动课占总授课时数的50%

为适应半工半读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相应的改革:一是金属工艺课改在实习现场讲课,由工人或工人与教师共同讲授,取消了课堂讲授法;二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边工作边学习。学校承接了一机部汽车研究所委托设计一个标准的人民公社简易汽车制造厂的全部设计工作,汽车制造专业师生停课三个月参加设计,并试制出一部简易汽车。另一个是学校实习工厂要扩建为年产3千台机床的机床厂,机械制造专业100名师生参加设计;三是技工部的教学采取以适应生产为主兼顾大纲系统性的作法。

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全校教学组织分为机械制造、动力机械、电机制造和冶金4个专业科,与之相应的是机床厂、动力机械厂、电机厂和炼钢厂。为使教育与生产密切结合,专业科与专业厂从行政组织到党团组织合为一套,统一领导,实行在党组织领导下设置科厂委员会,负责该专业科的教学、生产、政治思想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由干部、教师、工人和学生代表组成。科厂委员会下设教学、工厂管理两部分。教学部下有三结合的教学组织,负责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工厂管理部管理生产工作,下设技术组、供销组和计划调度组等职能部门,其成员也实行“三结合”。各科厂委员会同时又管理专科、中专与技工各级人才的培养工作,而专科部则以学习为主,技工部以生产操作为主。对学生的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并规定: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四级工技术标准,并要通晓其他12个工种的操作技术。学生入学后,头两年供给伙食、住宿及书籍费用,第三年起发给鞋袜、衣服及其它生活日用品并免费享受学校的公共福利待遇,逐步做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制。

为了不断完善半工半读的新体制,实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学校提出了结合专业“大办工厂”的设想,制订了1959年要完成的前景规划,并提出:将全部实行公共食堂、公共洗衣场,儿童将全部入学和入托,全校师生员工都过着集体生活,把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办成一个共产主义的基层单位。学生亦工、亦农、亦学、亦兵,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农场,又是人民公社的一部分,成为共产主义的长春工业专科学校。

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在“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形势下成立半年来,从教育改革实践和所提出的“前景规划”可以看出,虽然名义上学校从中专升级为大专,但由于从全日制改为半工半读,增加了劳动时间,减少理论课教学,其结果虽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有一定好处,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四级工”的水平,毕业后不可能承担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因此,从教学质量来看,不是提高,而是降低。

1958123日,中共长春市委批准:牟政、吕明任副校长。

1958126日,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召开了首次党员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党员71人。宋英民代表上届党总支作了《整风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工作报告,总结了195511月上次党员大会召开以来三年的工作,特别是19577月“整风”以来的收获和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提出了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通过了大会决议,选举出了7名党委委员,宋英民任副书记。

19581220日,校团委召开了首次团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294人。团市委副书记李友三和校党委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通过了上届团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