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陈美含(校友)
1962年3月6日,院党委制订了1961—1962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要点。《要点》提出:本学期工作任务主要是做好“四定”(即定方向、定专业、定规模、定编制),编写“三五计划”,调整专业,精简机构,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全院师生员工发奋图强,鼓足干劲,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共吉林省委宣传、组织、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及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为进一步提高学院水平积极创造条件。
1962年四五月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减少学校教职工的报告》。报告指出:1958年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国家经济的负担能力,也超过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教育事业要本着“办少些、办好些”的方针,要大幅度地裁并高等学校,坚决改变国家对于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状况,适当压缩公办教育事业的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吉林省委提出了全省高等院校调整方案,决定将吉林理工学院与吉林矿冶学院合并,并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大专部(该校经调整改为中专)并入,建立一所正规的、多科性的省属工科院校——吉林工学院,隶属于吉林省重工业厅。
1962年6月23日,吉林理工学院党委召开扩大会,传达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吉林理工学院与吉林矿冶学院合并的决定。根据省委指示,由原两院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大专部和中专部两个合校领导小组,分别负责领导合校的各项筹备工作。大专部合校领导小组由黎靖、牟政、宋英民等3人组成,校址设在原吉林理工学院,校名定为吉林工学院;中专部筹备由方理升、吕明、陶愫、何蔚霞等4人组成,校址设在原吉林矿冶学院,校名定为吉林省工业学校。合校中的人员、物资、设备分配原则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统筹兼顾,适当照顾大专,满足中专;所有办公、生活所用家具设备,原则不动。
校史拓展:
吉林矿冶学院始建于1950年1月。1949年全国解放后,东北地区承担着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的任务。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从上海、湖南等地招聘了一批教师,在沈阳机械高职会计班的基础上,创办了东北会计统计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主要为国营工厂、矿山培养会计和统计人才。同年7月,该校迁到长春市南岭(现长春大学),改名为长春工业统计专门学校。1951年6月,又改为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1953年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54年9月,随着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学校改为单一的中等财经专业学校,命名为冶金工业部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开设工业会计核算、工业统计和工业企业计划等3个专业。至此,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200多人,教师152人。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冶金工业部决定把学校下放给地方。同时,将中央有色局吉林省有色干部学校并入,增设钢铁冶金、有色冶炼、金属压力加工、矿山机电和工厂管理等5个专业,校名改为长春冶金专科学校,隶属于吉林省冶金工业局。从1950年初建校八年来,该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干部和管理干部3777人,分配到全国27个省、市、区的钢铁、有色冶炼、化学工业、建筑材料生产和基本建设战线,为支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1960年5月,根据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和吉林省采矿、冶金工业发展需要,上级决定,将长春冶金专科学校与吉林工业大学矿冶系合并,成立吉林矿冶学院,隶属于吉林省冶金工业局。
建院后,采取了本科、专科、中专等多层次的办学形式,学院规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校生达1752人,其中本科生565人、专科生243人、中专生944人;教职工328人,其中教师192人。学院拥有一所年生产能力近千吨的铝厂和一座拥有27台机床,工种比较齐全,设备基本配套,能够承担学生实习和对外加工各种机械零、配件的小型机械厂,为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生产实习基地。学院实行以教学为主,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方针,使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曾提炼10余种稀有金属和高纯金属,制造出大批教具,并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成为吉林省培养高、中级采矿和冶金工业人才的主要阵地。
1962年8月,吉林理工学院与吉林矿冶学院进行合校搬迁。
新建的吉林工学院,按照以机械制造为主,矿冶为辅的办学方向,将两校原有的18个本科专业,压缩到10个专业,建立了4个系,即:机电系(设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金属学热处理及设备、电机与电气等3个专业)、农机系(设拖拉机汽车制造与修理、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电气化等3个专业),矿冶系(设采矿、钢铁冶金、矿山机械等3个专业)和工管系(设机械制造经济与组织专业)。全院建立了20个教研室。
两院合并后,共有本科学生1930人(其中原吉林理工学院1000人、原吉林矿冶学院730人,当年招生200人);教职工647人,其中教师325人。根据工作需要,学院行政系统设办公室、人事处(含保卫科)、教务处(含科研科)、总务处(含总务、伙食、财务科、卫生所)和图书馆;党群系统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监委、工会和团委等部门。8月,两校进行合校搬迁,为新学年开学做准备。
从1961年秋合并成立吉林理工学院,到合并成立吉林工学院,整整一年的时间,正值全国高等学校进行调整,大幅度裁并时期,也是纠正“教育大革命”所发生偏差的时期。
一年来的经验,使学院认识到,党中央所提出的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正确性和巨大积极意义,认识到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迅速建成一所正规大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实际出发,为正确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而继续努力。吉林理工学院虽仅办了一年时间,但由于当时办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专业,集中了一批业务骨干。虽然这些理科专业后来不办了,但却为日后提高工科专业的基础课水平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1962年8月6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通知,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吕东圃(省重工业厅副厅长)兼任党委书记,黎靖、宋英民任副书记。8月1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任命,黎靖任院长,金力静、王鸣村、牟政任副院长。10月11日,吉林省重工业厅通知,经厅党组同意,由黎靖等50人组成院务委员会。
1962年9月22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院长、党委副书记黎靖对合院工作情况及合院后的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合院后新建立起来的党、政、教学组织,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尽快建立起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要认真抓好教学工作,按照调整后的专业设置,做好师资、设备的充实、调整工作,保证教学质量;逐步健全管理体制和干部配备,尽快建立起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积极筹备、制订出学院3—5年的发展规划,修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并强调指出:两校合并,要十分重视团结,树立良好的风气,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诚恳相待,虚心相处。
1962年12月8日,中共吉林工学院首次党员大会开幕。出席大会的党员238人。大会主席团由吕东圃等19人组成。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和审议宋英民代表党委筹备工作组所作的《为建立一所新的正规学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中共吉林工学院首届党委会和出席长春市党代会的代表。
12月12日下午,经过民主选举,选出吕东圃等15人为首届党委委员。
12月17日,党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吕东圃为党委书记,黎靖、宋英民为副书记;选举宋英民等11人为党的监察委员会委员;审议通过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试行办法》《关于职工生活、福利问题的决定》《关于农副业生产问题的初步意见》和《关于伙食工作的决定》等4个文件。
1962年12月19日,学院召开了院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副院长牟政在会上讲话,会议通过了三项决议:把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院工作的重要日程,针对老中青教师的不同特点,分别制订具体措施,经过三五年的培养,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大力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工作,成立基础课委员会,从组织上加强领导,制订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努力搞好师生的生活管理,成立生活领导小组,切实执行《关于伙食工作的决定》,不断提高伙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