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吉龙(校友)

1965年初,院党委在总结两年来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领导干部“洗澡”和“五反”的基础上,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经验,坚持“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实现学院革命化。

1965226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通知,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调靳锡九任吉林工学院党委书记,免去吕东圃兼任党委书记职务。

196531日至8日,党委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学习推广军队的支部工作经验。

196538日,学院的校园,继西北角早已划拨给长春市第十中学建校之外,上级又决定:将校园的东北角约11000平方米的土地和83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又划拨给长春外国语学校做建校之用,校园陆续被肢解,给学院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难以挽回的损失。

19653月,新任党委书记靳锡九,在学生下厂、下乡和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汇报会上及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号召:通过半工半读,要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教旧书的老办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当干部,到工厂、到矿山去又能当工人,把专业和劳动相结合,寻找一条办新型大学、培养新人的新路子,把学院办成“第一流”的新型大学。

19654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我省要搞4个机床厂”,决定把学院的实习厂改为长春第二机床厂,实行吉林省机床总厂和学院双重领导。至此,一座经过全院师生员工十几年建设,工种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教学实习基地与学院分离。这一决定,对学院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65520日,根据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上级关于积极做好战备工作的部署,学院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动员职工家属中14名城市待业青年下乡插队落户,在农安县龙王公社建立了一个集体户。同时学院还成立了防空委员会。

1965614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根据中央的调整方针,为了集中力量办好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经高教部同意,吉林工学院停办制浆造纸、化学纤维、基本有机合成、农业机械、拖拉机和汽车维护修理等5个专业。停办的专业,低年级学生转入其他相近的专业,高年级学生继续培养到1967年毕业为止,学院规模压缩到1500人。并通知:学院的实习工厂改为长春第二机床厂,变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等受吉林省重工业厅机床总厂领导;党政管理和实习安排受学院领导。

根据吉林省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学院的教学机构也做了很大调整,将原有的6个系砍掉了化工、农机两个系;停办5个专业后,只剩下4个专业。经学院研究决定:为了便于管理,按保留下来的4个专业重新组成4个系,即机械一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机械二系(金属学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专业)、电机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管系(机械制造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停办的农机系3个班由电机系代管,化工系3个班由机械二系代管。经过这次调整,学院的专业大部分被砍掉,本来就属于短线的轻化工类专业全部取消,学院规模急剧收缩,学院再次出现大滑坡的萎缩局面。

1965721日,中共吉林省委工交政治部通知,省委批准:张权调任吉林省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免去吉林工学院副院长职务。

19657月下旬,学院传达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七三指示”(关于减轻学生负担问题),并组成以教务处为主的调查小组,对全院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会议多、兼职多、课外活动多,负担过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制订了减轻学生负担、贯彻劳逸结合的若干措施。

19657月,学院全面研究了教学改革工作,并推行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春节讲话”及全国理工科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经过半年多以破除苏联框框为主题的“务虚”大讨论,从9月份开始,转入教改“务实”阶段。这次教改的重点是:继续搞好机制专业4个班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按“少而精”和“课程砍掉一半”的原则,将全院159门课程的总学时数砍掉1871学时,压缩17%;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课教师课前把讲稿发给学生,课堂讲授30分钟之后,学生提问题、教师做解答,有的教研室(如力学)还试行了走出课堂,实行现场教学的方法;数学、物理等课程取消了习题课,实行讲、练结合;改变了考试方法,普遍实行了开卷考试。

1965830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调吉林省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何克任吉林工学院院长(原院长郭常夫因病已不能主持工作)。

19651021日,院党委传达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学院下伸的指示。省委指出:根据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最近召开的文教工作会议精神,高等学校都要下伸,到农村去办分校。农村有广阔天地,到那里去办抗大式的大学,从备战角度看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省委的部署,学院于1115日,由院长何克带队,到辉南、大安和前郭等地进行考察,选择下伸地点,最后选定辉南县样子哨公社,并立即制订出学院下伸的具体方案。省委很快就批准了这个方案,并强调指出:学院下伸应本着边规划、边筹建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动员全院师生员工,自己动手,按着低标准、乡土化的要求,因陋就简地下伸办分校。同时,还要建起职工家属的生产基地。按照上述精神,学院于19661月,组成了分院筹备处,着手进行下伸办分校的各项筹备工作。

学院下伸办分院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以辉南县样子哨公社为中心,在样子哨镇和样子哨公社范围内建分院。建分院的规模是以1968年在校生1800人和教职工600人为基础,计划修建3个教学区和1个生活服务区,维修和新建校舍总面积为29820平方米。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开设会统、农机修理、医务等3个短期专业训练班。整个建分院的任务,预计用3年时间,到1968年末完成。分院筹备处于196613日进点,按规划购入了部分土地,维修了部分简易房舍。到6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即停建。

1965年末,牟政离校,免去副院长职务。

196512月,院党委总结了1965年的工作,提出了1966年的工作要点。在过去的一年中,学院主要抓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教学改革为中心,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在此过程中,突出了阶级斗争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上,批判“智育第一”和“天才教育”,强化了教育战线的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号召干部、教师和学生实行“三同”,要求主席思想进课堂等。经过这些教育和政治活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开始受到冲击,政治活动压倒一切的“左”倾思潮逐渐膨胀起来。

1965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在文化教育界开始对历史学家吴晗的批判。同时,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等进行批判,在全国范围内,从学术批判逐渐转向政治斗争。根据形势的变化,院党委也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全面开展批判活动,政治运动逐渐代替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形势日趋紧张,学院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前夜。